世界PC生产及消费需求稳步增长,产能增速高于消费增速。2019年世界PC产能同比增长8.4%,产量和需求分别增长3.9%,装置平均开工率77.7%,较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亚洲需求的增长带动了世界PC生产能力的迅速提升,世界PC生产中心向亚洲尤其是中国等东北亚地区国家转移。2019年东北亚、北美和西欧地区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85.5%,产量占85.3%,消费量占80.2%。随着中国产能的不断增加,东北亚PC产能从2014年占世界总产能的38.2%增长到2019年的49.7%。2018年PC的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17.6亿美元,总贸易量为394.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2.2%。从价格看,2018年世界PC平均出口价为2986.0美元/吨,同比增长6.9%。中国、墨西哥和中国香港是世界PC主要进口国家,合计进口量约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4.4%。韩国、泰国和美国是主要出口国家,合计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6.6%。聚碳酸酯制品具有质量轻,抗冲击和透明性好,用热水和腐蚀性溶液洗涤处理时不变形且保持透明的优点。易脱模PC颗粒
注射温度聚碳酸酯的热加工特性有两个方便之处: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很宽的成型温度范围;由温度变化引起粘度变化较大,由剪切速率变化引起粘度变化较小。即聚碳酸酯熔融流动性大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压力的影响作用不大。所以历来都是把注塑温度的调节作为顺利进行成型和控制制件质量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但要注意,若温度过低,因粘度大,供料不足,制件表面收缩或起波纹,无光泽,银丝凌乱;温度过高或高于320℃而停留时间过长,会造成严重降解,制件带飞边,转为暗褐色,表面有银丝暗条,斑点和纹迹,内部有气泡,各种性能都变劣。灯罩 塑料要增加熔体的流动性,不是用增大注射压力而应采用提高注射温度的办法来达到;
PC聚碳酸酯塑料是几乎无色的玻璃态的无定形聚合物,有很好的光学性。PC高分子量树脂有很高的韧性,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为600~900J/m,未填充牌号的热变形温度大约为130℃,玻璃纤维增强后可使这个数值增加。PC的弯曲模量可达2400MPa以上,树脂可加工制成大的刚性制品。低于100℃时,在负载下的蠕变率很低。PC耐水解性差,不能用于重复经受高压蒸汽的制品。PC材料具有阻燃性、耐磨、抗氧化性。聚碳酸酯无色透明,耐热,抗冲击,阻燃BI级,在普通使用温度内都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同性能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聚碳酸酯的耐冲击性能好,折射率高,加工性能好,不需要添加剂就具有UL94V-0级阻燃性能。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对聚碳酸酯价格较低,并可通过本体聚合的方法生产大型的器件。
聚碳酸酯无色透明,耐热,抗冲击,阻燃BI级,在普通使用温度内都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同性能接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聚碳酸酯的耐冲击性能好,折射率高,加工性能好,不需要添加剂就具有UL94V-2级阻燃性能。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对聚碳酸酯价格较低,并可通过本体聚合的方法生产大型的器件。材料的耐磨性是相对的,把ABS材料与PC材料做比较的话,那就是PC材料耐磨性比较好。但是相对于大部分的塑胶材料来看,聚碳酸酯的耐磨性是比较差的,处于中下水平,所以一些用于易磨损用途的聚碳酸酯器件需要对表面进行特殊处理。聚碳酸酯(PC)熔融流动性大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压力的影响作用不大。
发展历史聚碳酸酯从俄罗斯人实验室1859年发明到1958年GE和拜耳实现工业化生产花了整整100年。1859年,俄国化学家布特列罗夫(Butlerov)首先合成出聚碳酸酯,其后,Einhorn曾再次试制出这种聚合物。1881年,Birnbaun和Luria发表了聚碳酸酯类缩合物的研究论文。在布特列罗夫发现聚碳酸酯将近100年后,德国拜耳公司(BayerA.G.)和美国GE公司(GeneralElectricCompany)开始开发聚碳酸酯。这两家公司几乎同时开发,同时建厂。德国拜耳公司在其所属工厂的实验室在1953年试制成功,美国GE塑料公司(GEPlasticCompany)科学家Daniel申请了聚碳酸酯 ,紧接着,GE公司也申请了专利。聚碳酸酯的耐冲击性能好,折射率高,加工性能好,不需要添加剂就具有UL94 V-0级阻燃性能。PC热稳定性
聚碳酸酯可分为防静电PC,导电PC,加纤防火PC,抗紫外线耐候PC,食品级PC,抗化学性PC。易脱模PC颗粒
中国聚碳酸酯产量和消费量增长迅速,但对外依存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鼓励建设聚碳酸酯项目,科研单位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方面取得突破,国内企业开始上马、扩建聚碳酸酯项目。中国拟在建聚碳酸酯项目合计超过200万吨,而在近两年内将有超过100万吨的产能集中释放,预计以后中国聚碳酸酯进口占消费量比例将逐年下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故聚碳酸酯生产企业需要提早做好应对,注重于聚碳酸酯高附加值产品及新兴领域应用开发。此外由于我国新开发的技术仍待检验和优化,新增装置产品仍将以中低端料为主,未来我国仍需要进口一定量的高性能聚碳酸酯产品才能满足国内需求。易脱模PC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