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比较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如果习得性无助可以是被练习的,那么同样“习得性乐观”也是可以练就的。具备习得性乐观品质...
查看详细 >>当一个来访者明明负担得起费用,却还要求不要钱的时候,也可能意味着,ta就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万一有效呢?这里面,有很多人的逻辑就是:我可以不投入(不仅*是金钱上的),却能看到效果。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心理咨询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心理咨询,归根到底,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工作。只有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带着强烈的改变愿望投入...
查看详细 >>很多讨好型人格也会拥有很多相同或类似的认知歪曲,以至于他们通常会假设非常坏的结果一定会发生,抗拒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他们可能很难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拒绝,本就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为了改变他的认知歪曲,咨询师要求他尝试拒绝别人,从小事做起,并将他人的反馈一一记录下来,其目的就是帮助患者认识到,拒绝他人并不一定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这...
查看详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受心理咨询,但这些常见的问题值得每一个愿意认真对待自己生活的人来学习。因为认真地活着,就是有一种理性的生活观念,而这些问题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清楚,那些事情和自己生活相关,那些选择和行为和自己幸福指数相连,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其重要性,相应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即...
查看详细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总希望孩子听话。一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孩子应该孝敬、顺从父母,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二是出于朴素的爱,父母认为自己的方法和想法对孩子更好、更有利,强硬要求孩子遵循,希望获得对孩子比较好的结果。所以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会生气甚至大怒,采取粗暴手段作出惩戒。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爱是盲目的、不理性的。一味要...
查看详细 >>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每一段新的关系新的行动,都可以慢慢调整你的内心,产生新的体会。改变需要找到根本问题:依恋焦虑者想要的虽然是关心和爱,但是Ta们好缺的是“自我安全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因此怕对方会离开自己。因此,如果想要缓解依恋焦虑,除了从外界寻找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内心寻找自信。怎么做呢?给大家以下建议:1.试...
查看详细 >>对于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2]中提出,是因为“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我记得在一个“心理学流派介绍”的一门课中,形容弗洛伊德提出的几个时期中的口欲期,说处在“口欲期”的人格,通常会表...
查看详细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怪象,有的人平时能力很强,学习也很好,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典型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这往往会在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身上发生。应对考试,我们或多或少会出现紧张焦虑,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偏偏有的同学,平时学习成绩都很好,知识点也都掌握了,但是临考时却无法自控的重复发生各种意外,导致考砸。我的一位...
查看详细 >>今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会第十三届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导领导和驱动的新模式的迭代升级。通俗地讲,就是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这在我国的立法史上尚属...
查看详细 >>当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在“后社会主义”时代变得越来越脆弱时,我们如何解释人们管理福祉、忍受痛苦和重塑自我的这种重大转变?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为何中国会兴起一种大众心理学热?在这本书中,我着手研究这种扩张的疗愈文化有何原因和影响。我探讨一些关键的生存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催生了城市中产焦虑的情感状况,以及他们在经历大规模社会转型时,为应...
查看详细 >>